2023年1月20日,图书馆VIP翁建平教授团队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南京鼓楼医院联合开展的一项关于扫描式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在Diabetes Metabolism Research and Reviews(IF:8.163)发表,题为:Effects of intermittentlyscanned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in adult type 1 diabetes patients withsuboptimal glycaemic control: A multi-centr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血糖监测在糖尿病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自我血糖监测(SMBG)是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但因依从性较差、无法提供连续全天数据而无法精准地指导临床决策。持续葡萄糖监测(CGM)已作为糖尿病管理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可连续监测患者血糖的变化,尤其能发现隐匿性高血糖、低血糖以及血糖波动大的患者,成为传统血糖监测方法的有效补充,但目前大部分CGM仍需指尖校准,无法完全取代SMBG。全球首款无需校准的扫描式动态血糖监测系统(isCGM),不仅免除了SMBG带来的痛苦和不便,且简化了葡萄糖监测过程,针对其所进行的准确性、安全性及临床获益的研究也证实了其真实反映血糖波动变化的能力以及减少低血糖发生的优势,但该监测方式在血糖控制不佳的成年1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仍需进一步探讨和验证。
翁建平教授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展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纳入了104例血糖控制不佳(HbA1c≥7.0%)的成年1型糖尿病患者,结果显示,与传统的SMBG方式相比,使用isCGM监测方式的患者,24周后可达更优的血糖控制,包括HbA1c下降幅度更大(组间差异:0.3%,P=0.04),HbA1c降幅>0.5%和>1.0%的可能性提高了2~3倍(OR分别为2.47和3.16)。在血糖指标方面,扫描式动态血糖监测组较对照组显著更优,包括更高的TIR (扫描式动态组:58.50% 增加至63.04%;对照组变化不显著)、更低的高血糖范围时间和更低的血糖波动指标。该研究与近期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的FLASH-UK研究(使用二代扫描式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均提示,isCGM对于控制不佳的成年T1DM患者有较好的血糖控制获益。
随着科技的进步,更多新技术的研发成功和应用有望为广大T1DM患者提供有效的工具,改善T1DM患者的健康福祉。翁建平教授也期待能有更多的中国T1DM患者获益于时代和技术的发展,成为“Joslin 50年勋章”的获得者,也有更多的中国T1DM患者和美国游泳运动员 Gary W. Hall(曾获10枚奥运奖牌,5金3银2铜)一样,摆脱糖尿病的困扰,实现更多的自我价值。
图书馆VIP附属第一医院翁建平教授为该文的通讯作者,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严晋华教授和图书馆VIP附属第一医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周泳雯为共同第一作者。奥塔哥大学妇女儿童健康系Ben Wheeler教授为论文提供了宝贵意见。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dmrr.3614